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习近平关于全球气候治理重要论述的思想渊源、基本要义与实践路径

    许梦婧;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关于全球气候治理重要论述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汲取中华文明的传统智慧和世界文明发展成果的重要理论发展,为我国参与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关于全球气候治理重要论述的基本要义在于坚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公平正义的价值、国际合作的路径、法治的方式推进全球气候治理。在习近平关于全球气候治理重要论述的指导下,我国应当以多边主义的方向应对气候问题的主流化、以合作共赢的原则应对气候问题的贸易化和以国内法治建设的方式应对气候问题的司法化,不断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贡献。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形势越来越严峻,应当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关于全球气候治理重要论述,深刻领悟其生成逻辑、全面把握其基本要义,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新体系。

    2025年05期 v.62;No.303 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6K]
  • 习近平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重要论述的历史基础、主要特征和价值指向

    王金元;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形成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高度凝练且内涵丰富的表达。这些重要论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鲜明的实践特征和重要的价值指向,对维护国家安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5年05期 v.62;No.303 1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9K]

哲学

  • 数字时代“睡眠终结”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乔恩;

    进入资本主义阶段以来,睡眠时间的普遍缩短成为人类无法逃避的生存境况,睡眠问题成为生产方式重塑时间模式、生活方式、生命境况的一个重要方面,睡眠终结也成为剖析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共性和特性的重要切入点。在工业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以工作日为压缩睡眠最直接、最基本的方式,工厂纪律成为规训睡眠最具约束力和普遍性的机制,工作伦理则成为剥夺和压缩睡眠的隐性而又持久的价值支撑。在数字资本主义时期,信息爆炸导致的时间匮乏、数字技术许诺的虚幻自由、功绩主义所引发的社会倦怠成为资本盘剥睡眠的共谋,最终导致“睡眠的终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资本剥夺睡眠的方式虽有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其重构时间模式、吞噬生命、实现增殖的必然选择。睡眠终结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与再生产之间、资本增殖与人的生命之间的根本性对立。只有改变社会秩序的深层结构,重组生产和再生产之间的关系,克服资本的贪婪本性,超越资本逻辑,才能真正捍卫睡眠,从而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可能。

    2025年05期 v.62;No.303 2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新闻与传播研究

  • 共生、共建与共享:再论作为传播观念的“中国”

    谢清果;王皓然;

    将“中国”作为本土文明传播的代表性观念,可以阐释中华文明在创造认同、实现传承、构建秩序的历史过程中走出的原生路径。传统语境下的“中国”,有别于以民族国家为核心的现代政治认同,它强调一种可沟通、可持续的文化主体性。由此带来的一种特别影响是,处在华夏文化辐射范围内的其他周边民族,也常不自觉地将“中国”这一身份表征代入到自身的文化实践中去。它们不单以“中国”自称,更将“中国”视为思考自我及世界的观念工具。以这一文化现象为切入点,尝试提出周边文明如何基于在地化的阐释,使得“中国”这一身份意识在各自建构文化主体性的过程中发挥不同功能和作用,由此洞察作为传播观念的“中国”在形成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历史功效以及它的当代价值。

    2025年05期 v.62;No.303 3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3K]
  • 新物质主义视域下中华“物”的国际传播研究

    吴瑛;苏洁;

    在中国国际传播的历史进程中,中华“物”作为中华文明标识的物质载体,具有独特的符号意义和文化传播价值,能促进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鉴。通过对能动性的中华“物”的分类,梳理从历史文物到现代博物馆、从丝绸之路到数字丝绸之路、从四大发明到新四大发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发展历程,展现出中华“物”在文化传承、互联互通、变革创新和主体互动等方面的能动性价值。但物与观念、物与人、物与物的关联和纠缠也包蕴着中华“物”在走向世界时所遭遇的哲学差异、文化鸿沟、政治偏见和技术竞争等方面的障碍。人工智能传播时代,传统物多模态叙事下的数字传播、现代物文化叙事下的IP打造和中华“物”情感叙事下的共情视角转化等物质性与叙事学的结合,有助于中华“物”叙事策略的多元化,以此创新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路径,才能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2025年05期 v.62;No.303 4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社会学

  • 中国社会学中的两类人文性知识——以潘光旦和费孝通的学术思想为例

    刘亚秋;

    以潘光旦和费孝通为代表的中国社会学思想蕴含着两类人文性知识。费孝通的学术研究重心经历了从生态到心态的转变,从早期关注组织制度到晚年关注社会伦理,这是第一类人文性知识。这类人文性知识在中国社会学范式中居于主流地位。潘光旦的社会学思想立足于人,重视人性的生物学和遗传学基础,关注人之生命本身,它以独特的人本思想给社会学提供了第二类人文性知识。这两类人文性知识之间并不排斥,二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现如今,有关人之生命本身的知识愈发重要,同时推进这两方面的研究可从社会学角度回应人工智能时代社会与人该何去何从的重大议题,它成为建构社区情境和新型社会伦理所必不可少的知识条件。

    2025年05期 v.62;No.303 5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 “社会学想像力”的再想像

    岳天明;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米尔斯使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传统在美国社会学界有了“另类”的声音。他直面时代的困扰,认为人们之所以没有将对自由与理性构成威胁之物明确地表述出来,这缘于阐明它们所需要的基本能力与心智品质的逐渐退化乃至缺乏。米尔斯提出“社会学的想像力”这一概念,一方面是为了从经典社会学家的学术智识中汲取学术智慧,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是基于他对美国社会现实和学术研究现实的不满,预想借助于它能够改变存在于当时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危机。社会学的想像力包括三个维度,也涉及到诸多视角。在对社会学学科进行常态化反思和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当下,有必要重新探求社会学想像力的启发性意义和价值。

    2025年05期 v.62;No.303 6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乡村教育研究专题

  • 乡村教育的百年实践与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探索

    白亮;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特有实践,在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乡村教育的百年实践正是中国教育理论发生最真实、最丰富的样本,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反思,能够揭示中国教育学自主创新道路。对“文化自觉”与“世界眼光”文明互鉴关系的理论认识、乡村教育道路选择的经验观察、调查研究和教育实验的方法传统等,无一不是乡村教育百年实践生发的中国教育学知识积累和方法选择的独特体认。由此,应基于理论、经验、方法、历史四维构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通过中西文明的互鉴融通形成中国理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可获得教育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依循教育调查和实验研究的方法则可以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形成中国教育学知识积累,从历史视角展开对中华文明的长焦解读,从而找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入口。

    2025年05期 v.62;No.303 7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4K]
  • 1949年以来我国城乡教育关系的历史演进与时代使命——兼论城乡教育融合发展的必然逻辑

    周晔;董慧;

    1949年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城乡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我国城乡教育关系经历了“统一无别——二元分割——统筹发展——一体化发展——融合发展”的历史演进。城乡教育关系的历史演进以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为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供根本保证,遵循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逻辑主线,彰显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城乡教育关系发展需要构建全面融合发展的新型城乡教育关系,实现城乡教育融合与乡村振兴内嵌共生,注重以人为本的城乡教育空间身份体验,深化县域城乡教育融合发展改革的时代使命。

    2025年05期 v.62;No.303 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 乡村教师助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新乡贤”使命

    程良宏;李蓉荣;

    以“新乡贤”身份引领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教师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这意味着乡村教师以乡土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乡风文明的引领者与改造者、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的“文化中间人”等身份积极投身乡村振兴行动。强调乡村教师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新乡贤”使命,既是乡村高质量发展对其“本土精英”肩负使命的国家要求,也是承续中国历史传统赋予其社会改造职责的客观要求,亦是重塑新时期乡村教师乡村文化精英身份与自豪感的现实需要。这一使命的实现,需要乡村教师自身的使命自觉、乡村社会深度认可接纳、各级职能部门对国家政策的有效贯彻落实。

    2025年05期 v.62;No.303 95-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文学

  • 论明清之际雪苑社诗人贾开宗的杜甫情缘

    张兵;苏欢;

    杜甫是中国文人忧国忧民的楷模,杜诗是唐以后众多诗人诗歌创作之典范。明末清初,诗坛上曾出现崇杜热潮,学杜、注杜、评杜蔚成风气。雪苑社是当时河南重要的文学社团,他们广结名流雅士,评点诗文,诗歌创作以杜甫为宗,力图恢复诗道风雅。雪苑社发起人之一贾开宗更是极为褒崇杜甫,称杜甫得风雅之传,杜甫之诗接续三百篇之统。他创作了杜诗专论——《秋兴八首偶论》,并承袭杜甫崇高的人格精神。他在诗歌创作中学习杜甫,化用杜诗、效法杜甫史笔入诗、承继杜甫组诗的艺术。贾开宗在理论上高度评价杜甫,内心被杜甫崇高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创作中学习杜诗内容与艺术特点,这些均体现出他诗宗杜甫的诗学追求,也形成了自己的诗歌风格。

    2025年05期 v.62;No.303 104-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8K]

历史学

  • 晚清中国学者的世界认知与“学术戍边”

    张丹丹;

    晚清学者的“学术戍边”行为是伴随其世界认知的不断深入而次第展开的。鸦片战争爆发后,明末以来传入的西方近代地理学知识促使林则徐、魏源等人自觉编译近代地理学著作,部分学者的夷夏观念和中国中心观发生动摇,他们主动了解“夷情”开启对世界的全新认知,拉开了“学术戍边”的序幕。十九世纪初,欧洲的东方学兴起,探险家来华考察,刺激了中国“经世致用”的传统学术理念,推动了中国边疆史地学向近代具有“戍边”意义的研究转型。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万国公法》的传入改变了中国学界对于国际秩序的认知,清廷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逐步重视爱国学者的学术成果,并将其应用于边疆领土守卫和外交谈判的实践中。宋教仁所著的《间岛问题》成功地守卫了延边地区的领土主权,将晚清中国学者的“学术戍边”推向了巅峰。

    2025年05期 v.62;No.303 115-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 “国难思良将”:抗战时期霍去病形象再塑研究

    尚季芳;

    抗战军兴,国家板荡,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艰难境遇。如何提振民气,调动民众抗日的爱国意识,成为当时政府的重要议题之一。霍去病因在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的卓越贡献,被时人当作英雄重新加以颂扬。国民政府通过祭扫霍去病墓,重新生成政治性的“马踏匈奴”概念以及讲述霍去病的丰功伟绩,力图挖掘霍去病英武勇敢、爱国无私的光辉形象,以此激发中华民族抗日报国、抗战必胜的强大内生力量。质言之,国难时期的寻根意识是建设精神国防的重要体现,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表达,也是动员民众的一种有效路径。

    2025年05期 v.62;No.303 124-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8K]

法学

  • 刑事审判速决程序书面审的应用及其边界

    拜荣静;贾祖莲;

    刑事审判速决程序已经形成速裁、简易程序两种模式。开庭对席审理方式能够坚守程序正义,但是诉讼效率受限,速决程序书面审理方式可以体现多种诉讼价值。速决程序书面审理方式适用以“案件事实清楚”为前提,由法庭对案件进行类型化处理,并及时公开审判信息以保障公众认可度和司法权威性;同时保障被追诉人各诉讼阶段适用书面审理程序的异议权、程序选择权和回避权,以确保书面审理方式的可行性。速决程序书面审理方式应建立审前同意保障机制、书面审理与开庭审理的切换机制、重构审理后异议机制,促进司法资源优化配置,减少被追诉人羁押时间。

    2025年05期 v.62;No.303 13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