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霞;
劳动是人类发展的起点。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在此过程中创造了社会关系,塑造了人本身。然而工业化大生产在提高人改造自然能力的同时,也造成了劳动的异化,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产生了生态环境危机。生态劳动是对工业社会异化劳动的扬弃和劳动本真的回归,是彰显人的类本质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生态劳动要求劳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强调人与自然的良性物质变换,关注劳动的自主性和价值感,是人以完整方式全面占有自身本质的劳动。生态劳动教育要在生态劳动理念的指引下,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劳动者自主、和谐的品格。生态劳动教育的实施要强调生态系统、整合思维,通过建构“人-自然-社会”生态教育共同体,在五育融合和日常生活中进行教育,真正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建设者,助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2025年04期 v.62;No.302 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 张家军;方庆圆;
基于不同的理解主体的立场,文本的作者被置于不同的地位。相应地,课程文本作者也由于理解主体的不同立场,呈现出“作者之神”“作者之死”以及“作者之逝”三种解释学取向。而这三种取向都以主体性或主体间性的视角展开分析,从而忽视了课程文本作者在文本理解过程中的意图呈示,以及与读者之间的伦理关系。事实上,课程文本作者是以与课程文本读者具有差异性的他者身份独立存在着的,文本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应建立他者性伦理关系。为了更好地理解课程文本,作为读者的师生应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认识到课程文本作者的实际存在,积极地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沟通,以克服课程文本的“他者”陌生的难题,促使师生读者知识能力的提升与发展,进而发挥课程文本应有的教育功能。
2025年04期 v.62;No.302 7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4K] - 肖福赟;
课程地图作为伴随着教育理论及教育事业发展而形成的一种课程体系设计的理念与方法,其价值结构呈现出多元化、动态化的特征。关联社会现实重要方式的社会需求价值、揭示知识动态发展过程的学科知识价值、促进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个人发展价值、助力重构学校课程治理文化的文化传承价值,共同构成了课程地图的价值取向结构。课程地图编制要综合协调各个利益群体的价值追求,使其多重价值取向呈现出一种协调互补的“共时性”作用关系。
2025年04期 v.62;No.302 8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 田国秀;万瀚龙;
基于斯宾诺莎的情感理论,对一则课堂冲突事件中教师情感的产生与变化轨迹展开分析,教师情感的目的是维持自我保存,发生机制是身心一体的过程,本质原因是师生之间的力量博弈。情感的诱因、情感的身体反应、情感的因果链条证明教师产生被动情感具有必然性。但教师可以发挥心灵理性的力量,通过洞悉情感过程、辨析情感对象、觉察身体感触、思考情感原因及塑造心灵德性五大方法,实现被动情感向主动情感的转化。
2025年04期 v.62;No.302 9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