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我国民族理论的创新发展

    陈立鹏;闫芸;范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国情和民族工作的新形势,鲜明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思想,并进行了系列论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其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从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到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也标志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成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为避免“管中窥豹”式地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有必要在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框架内对其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后续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2025年04期 v.62;No.302 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6K]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建设与教材研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视域

    崔舒怡;严庆;

    构建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体系是凝聚教育合力、整合教学资源,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地为教育实践的积极探索。具体到“铸牢”教育大中小一体化建设方案中,因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大中小学“铸牢”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设定为一项长效、整体工程系统推进,从课程建设与教材编写方面汇聚起不同学段“铸牢”教育的工作合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更加完备。

    2025年04期 v.62;No.302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新闻与传播研究

  • 全球共通:超越西方国际传播的冲突范式

    吴飞;吕澄欣;

    传播学一直在探究为什么传播以及理想的交往如何实现的问题。在全球化时代,数字共通语境中的人类交往需要摆脱“文明冲突论”的阴影,以全球共通的新理论范式即事实共享、价值共振与情感共鸣的理论向度,重构国际传播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具体而言,国际传播需要坚持以事实信息作为人类沟通的基础,保证新闻真实性以促进事实共享、意义显明和信任确立;积极推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下求同存异,实现价值共振;促进国际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情感转向”,以情感逻辑连接跨语境的受众,激发全球公众情感共鸣,构建更加和谐、共通的人类未来。

    2025年04期 v.62;No.302 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0K]
  • DeepSeek事件全球舆情风暴全程解析——中国AI技术的创新扩散、传播路径与地缘政治

    方兴东;黄浩宇;李彦清;

    DeepSeek事件不仅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技创新事件,更是一场席卷全球的现象级媒体事件。以DeepSeek事件为核心研究案例,依托国内与全球主流媒体的相关数据,全面追踪并详细梳理该事件的起源、发展及其全球影响,深入解析了DeepSeek事件舆情酝酿(2024.12.20—2025.1.26)、舆情爆发(2025.1.27—2025.1.31)、舆情发酵(2025.2.1—2025.3.16)三个主要阶段的主题分布和情感变化,观察到DeepSeek事件在全球舆情中经历的从技术评价向地缘政治符号再到多元社会符号的复杂演变过程,以此来探讨中国AI技术的创新扩散、传播路径与地缘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DeepSeek事件不仅是技术创新的体现,更是与地缘政治相交织的多维认知结构的产物。鉴于“新技术民族主义”正成为美国施加地缘政治影响力的重要意识形态,“数字地缘政治”愈发成为世界诸多问题的基础性因素,AI技术武器化传播的风险也越来越值得警惕和防范,而中国需坚定坚持“开放即防御”的创新战略,瓦解美国硅谷构建的“技术铁幕”。

    2025年04期 v.62;No.302 3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2K]

文学

  • 诗话体制之发展与宋代诗学的融摄

    雷恩海;张方星懿;

    宋诗的发展以及诗学理论的兴盛,催生了一种新的批评体裁——诗话。诗话的定名,由欧阳修创作《诗话》而来,以记事为主,结构松散,乃介于诗论和笔记之间的一种漫谈式的随笔;当然也孕育了理论意识的萌芽。此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始于南北宋之际。诗话篇幅较大,渐具专书的面目,内容上也相对集中于某一中心议题、理论,理论性、系统性日益加强;同时也出现了宣扬某一流派诗歌理论的诗话,呈现出多样性的互动。第三阶段,诗话呈现体制的稳定和诗学理论探讨的相对系统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可见,诗话体制的成熟与宋诗及其理论的发展相辅相成,二者之融摄,促进了诗话体制的定型,也增强了诗话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对宋诗的发展有较强的反拨。而《沧浪诗话》以其结构的严谨、主旨的明确和理论的深透,以及对古典诗学的全面观照,成为一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总结一代诗学,开启后来诗学理论的大著。

    2025年04期 v.62;No.302 4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4K]
  • 南宋初期屈骚传统阐释的回潮及承变——兼论此期骚体赋的情感书写路径

    谷中兰;

    南宋初期屈骚传统阐释与接受呈现明显回潮趋势。北宋士大夫往往从不合中正之道、不合君臣之义、不善处穷之性等层面对屈骚内涵进行批驳,这种价值视角在南宋初期仍有蔓延。然而在政治文化重建以及华夷之辨愈烈的时代语境下,南渡士大夫高扬屈原的人格精神,重释其忠君内涵的深刻价值,构筑其行为合理性的阐释路径,形塑理想的士大夫人格形态。在屈骚传统阐释热潮的影响下,士大夫在骚体赋创作中营构了情感流动、情绪积聚的合理空间,弥合感性发舒与风雅诗教间的裂缝。屈骚传统的阐释特征以及骚体赋的创作实践折射出集体情感、公共认知、个体私志交织博弈的时代图景。

    2025年04期 v.62;No.302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2K]

教育学

  • 从工业社会劳动到生态劳动:劳动教育的新面向

    刘霞;

    劳动是人类发展的起点。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在此过程中创造了社会关系,塑造了人本身。然而工业化大生产在提高人改造自然能力的同时,也造成了劳动的异化,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产生了生态环境危机。生态劳动是对工业社会异化劳动的扬弃和劳动本真的回归,是彰显人的类本质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生态劳动要求劳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强调人与自然的良性物质变换,关注劳动的自主性和价值感,是人以完整方式全面占有自身本质的劳动。生态劳动教育要在生态劳动理念的指引下,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劳动者自主、和谐的品格。生态劳动教育的实施要强调生态系统、整合思维,通过建构“人-自然-社会”生态教育共同体,在五育融合和日常生活中进行教育,真正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建设者,助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2025年04期 v.62;No.302 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 论课程文本作者的他者性

    张家军;方庆圆;

    基于不同的理解主体的立场,文本的作者被置于不同的地位。相应地,课程文本作者也由于理解主体的不同立场,呈现出“作者之神”“作者之死”以及“作者之逝”三种解释学取向。而这三种取向都以主体性或主体间性的视角展开分析,从而忽视了课程文本作者在文本理解过程中的意图呈示,以及与读者之间的伦理关系。事实上,课程文本作者是以与课程文本读者具有差异性的他者身份独立存在着的,文本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应建立他者性伦理关系。为了更好地理解课程文本,作为读者的师生应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认识到课程文本作者的实际存在,积极地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沟通,以克服课程文本的“他者”陌生的难题,促使师生读者知识能力的提升与发展,进而发挥课程文本应有的教育功能。

    2025年04期 v.62;No.302 7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4K]
  • 课程地图的历史脉络及价值分析

    肖福赟;

    课程地图作为伴随着教育理论及教育事业发展而形成的一种课程体系设计的理念与方法,其价值结构呈现出多元化、动态化的特征。关联社会现实重要方式的社会需求价值、揭示知识动态发展过程的学科知识价值、促进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个人发展价值、助力重构学校课程治理文化的文化传承价值,共同构成了课程地图的价值取向结构。课程地图编制要综合协调各个利益群体的价值追求,使其多重价值取向呈现出一种协调互补的“共时性”作用关系。

    2025年04期 v.62;No.302 8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 课堂冲突中教师情感的发生轨迹与转化策略——基于斯宾诺莎的情感理论

    田国秀;万瀚龙;

    基于斯宾诺莎的情感理论,对一则课堂冲突事件中教师情感的产生与变化轨迹展开分析,教师情感的目的是维持自我保存,发生机制是身心一体的过程,本质原因是师生之间的力量博弈。情感的诱因、情感的身体反应、情感的因果链条证明教师产生被动情感具有必然性。但教师可以发挥心灵理性的力量,通过洞悉情感过程、辨析情感对象、觉察身体感触、思考情感原因及塑造心灵德性五大方法,实现被动情感向主动情感的转化。

    2025年04期 v.62;No.302 9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社会学

  • 财富生产的人民性与中国式现代化——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田野考察

    范丽珠;王恕桥;

    以人民为主体的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通过肯定、保障个体获得财富的合法性,高效调动全社会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从乡土中国“无中生有”发展出的世界小商品中心,义乌创造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传奇,是探究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典型样本。基于2019-2025年在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田野调研,义乌小商品市场中具有主体性地位的基层商户小微企业的财富生产是地方经济活力所在。小商品市场的财富生产具有显著的“人民性”特征:财富生产机会具有共享性、财富生产主体多元化、财富生产形式与时俱进并提供了生产者全面发展的机会;政府方面始终从人民利益出发,通过持续的政策引导和制度创新推动小商品市场发展,将社会财富创造实践有机融入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中。一个让财富生产具有人民性的小商品市场,是以人为本、以富民为先、以民生为重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最佳阐释。

    2025年04期 v.62;No.302 100-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4K]
  • 金融能力与财富不平等——基于城镇家庭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

    方舒;王艺霏;

    基于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中的城镇样本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居民金融素养指数与家庭金融普惠指数以测度居民的金融素养及金融机会水平。通过RIF-Gini回归模型,分析了金融素养对财富不平等的影响,及金融机会在此过程中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显示,金融素养对缓解财富不平等具有显著作用,金融机会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即金融机会在金融素养产生缓解财富不平等效应的过程中发挥了路径作用。研究的建议是:一要促进多元主体联动,着重在实施的广度与深度上双向延伸,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二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推动高质量发展,并行推进常规化与多渠道金融教育策略,积极提升全民金融素养水平。

    2025年04期 v.62;No.302 11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法学

  • 积极老龄化理念下意定监护制度的补足——以信义关系的嵌入为视角

    李萌;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失能失智老人生活照顾、财产管理成为困扰许多家庭的难题。《民法典》中正式确立了意定监护制度,为解决养老难、监护难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也充分体现了我国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国家战略。从大量实践案例来看,仅依靠监护协议无法有效解决监护人尽心尽力履职、委托人救济自己权利等关系到意定监护制度顺利实施的关键性问题。意定监护委托人选择监护人的决定性因素就是信任,据此认定二者之间的信义关系能够充分实现积极老龄化理念中维护老年人尊严的目标,不断提升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同时可以补足监护协议中约定不足的缺憾,充分实现老年人的自决利益。意定监护不以血缘和亲属关系为基础,监护人对于委托人利益享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可以在意定监护协议中约定监护人必须承担忠诚义务及谨慎注意义务,并将义务履行情况作为监督人的监督依据,同时在监护人违反义务时,赋予委托人单方解除监护协议、撤销监护人交易或合同、利益归入等救济权利,助推意定监护制度不断完善,充分发挥其解决我国养老现实问题的积极作用。

    2025年04期 v.62;No.302 12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 商业秘密侵权举证责任的分配——以《反不正当竞争法》第32条为核心

    朱沛智;

    为解决商业秘密侵权中权利人举证难问题,2019年《反不正当竞争法》新增的第32条降低了权利人的举证负担,有效提高了权利人的胜诉率。但是该条规定尚存在诸如立法逻辑表述混乱、“初步证据、合理表明”的证明对象与证明标准不明确、商业秘密“秘密性”的证明标准较高与保护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立法目标的有效实现。为此,有必要对商业秘密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进行梳理,对立法逻辑表述混乱予以理顺,以提高立法逻辑的科学性;明确有关证明对象与证明标准;完善对权利人商业秘密的“秘密性”证明标准与保护力度,从而有力保护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合法权利、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2025年04期 v.62;No.302 136-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 下载本期数据